2020年 借景喻心—林宣儀彩墨創作展

我們存在的社會體,看見的現象界,真的是真實的嗎?是堅不可摧的嗎?
或者…只是一種自我內心面對外在環境所做出的反射?
為了適應環境,不得不產生的模仿,如同水中倒影一般,
究竟地面上的景物才是真的? 還是水中的幻影是真的?
對內心而言,哪一個才是真實境界?
空即是有,有即是空,
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外在環境,真的是內心所嚮往的嗎?
我們所展現的種種情緒,也是真實完整的自己嗎?

活動展期:2020年1月15日至3月15日
活動地點:行政大樓B1F藝術長廊

畫家介紹

林宣儀


教育工作者,現於國小任教,擔任美術專任教師。
學歷 —
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92級畢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形藝術碩士
經歷 —
私立及人小學美術專任教師
新北市柑園國小美術專任教師
新北市彭福國小美術專任教師

聯絡方式
E mail : angelgabery@gmail.com

展覽作品

窗界系列—運用中國園林借景的空間結構技術,借用外在的景緻,帶入創作者的想像思維,使用了空間似隔非隔的虛實關係,表現眼中對外境的所見所感。創作者藉蘇州旅遊的攝影紀錄,重新再 造另一種自我 詮釋的園林印象。

編號作品名稱 說明 尺寸、材質
1曇花序經過漏磚牆邊,看見夜晚的月光灑下,曇花正盛開著,牆邊的蕨類肆意的生長,而我佇立在園內的深藍夜色中,窺見了窗外的景象,此為第一件創作,就以曇花序命名吧!棉紙、禪意宣、彩墨
74*106公分
2漏窗攝影捕捉的是真實的一瞬間,而畫作捕捉了我內心所見的世界,把我的眼當成攝影機吧 !捕捉我心中的畫面,我看見了光影、看見了黑與白、看見了虛幻與真實。砂紙、彩墨
23*28公分
(共四件為一組)
3路過不經意的一瞥,被一個小小的圓給吸引了過去,偶然路過白粉牆,卻看見了芙蓉窗內的黑、圓窗之外的綠蔭,恰巧經過,突然被吸引進了另外的空間裡。棉紙、彩墨、壓克力輔助劑
96*59公分
4境中境去了趟蘇州,拜訪了各家園林,園林的印象在腦海中交織成一幅幅「可以觀、可以遊」的畫作,無論你走到哪,園林裡都有風景可看,方方側影、處處鄰虛,賞心悅目。油畫布拓宣紙
30*30公分
(共三件為一組)

分界線系列—藉由天際與地面、水面與倒影的關係,表現虛幻的錯覺以及時空的推移。如: 「夜城」,城鄉景色的變換、月的盈虧,表現時間的分界。地面實景藉由「水」展現了天光倒影的虛幻這是非人為所劃分的界線。「分界線」系列,是創作者思考對立與共存的關係,從自然界的現象中,開始衍生出二元對立、虛與實的啟發,互為依存卻又是虛幻的依靠,由此展現,內心的狀態也常存在著虛幻與真實的想像和對外境之感。

編號作品名稱說明尺寸、材質
5返鄉路三種不同的景觀表現出景色一瞬即逝,車窗外的景,是回家的路,峰迴路轉、高低起伏,童年的印象中,那視野不停切換角度,有蜿蜒、有廣闊、有深遠的返鄉路,是我對宜蘭綿長的記憶與想念。雙宣、彩墨、壓克力輔助劑
(三件為一組,左右長條、中間四方之組合式作品)
6東北角印記小時候,你怎麼看海呢? 我想像自己是飛鳥,從高處鳥瞰整片海洋,濱海公路是童年的印記,是我對故鄉的浪漫懷想,海水正藍,俯看海與陸地的界線,柔與剛碰撞刻劃出記憶的痕跡。礬宣、彩墨、壓克力
(三件為一組,左長條,右為兩四方形組合式作品)
7秋夜沁涼如水的中秋夜,由近而遠融合了虛與實的空間,透著神秘氣息的蘆草、月影斑斕的水面、綿延暈染透著墨韻的山脈,月光送給了我那虛幻又真實的一對月兒作伴。京和紙、彩墨
91*57公分
8夜城由城入鄉,從都市的夜色逐步回到鄉野與山林裡去,是一種奇想,月有陰晴圓缺,建築物卻因時間而改變,回不去以前的樣子了,月兒依舊這麼規律輪迴著,人事卻已非。
只好自己在夢裡回去了!
棉紙、彩墨
(三聯屏為一組,組合式作品)

真境·虛鏡系列—此系列作品,在探討什麼才是真實的境界?什麼又是虛幻的?我們存在的社會體,看見的現象界,真的是真實的嗎?是堅不可摧的嗎? 或者…只是一種自我內心面對外在環境所做出的反射?為了適應環境,不得不產生的模仿,如同水中倒影一般,究竟地面上的景物才是真的? 還是水中的幻影是真的?對內心而言,哪一個才是真實境界? 空即是有,有即是空,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外在環境,真的是內心所嚮往的嗎? 我們所展現的種種情緒,也是真實完整的自己嗎?

編號作品名稱說明 尺寸、材質
9山之下水之上水之上的冰山象徵面對外境的堅硬、武裝狀態,融化流瀉的冰水成了山之下的生存需求,神仙魚在水中悠游著,卸下武裝、自得其樂。沒有水之上的冰山,就沒有魚兒,沒有山之下的悠然,就少了面對外境的能量,山之下水之上是真實界與想像界的互依互存。 厚磅牛皮紙版、彩墨、壓克力
78*26公分

枯山水系列—「枯山水」一詞源於日本最早的造園典籍《作庭記》中,使用白沙石與石組的排列與並置,形成了具有禪意象徵的庭園形式,枯山水與禪宗探討空與有的關係,是本系列創作的源頭,並運用在了畫面中枯山水與內心想像、或心境與外境的對話,比如 : 踏青,孩童的雙腳,即將踩進枯山水庭園中,象徵著正要前往一片山水林地探險,然眼前的山水並非真山水,而是心中所嚮往之地。又如 : 你不動我不動,兩石組互相對峙,內心不動,則我不動,無論外境如何紛擾奔流,心若不動,兩石組是內心與自身的對照。靜觀其變,以不變應萬變;日本禪宗藉由枯山水庭園參禪,從山水之間體悟空與有的關係,枯山水系列便是以此禪宗思維做為發想。

編號作品名稱說明尺寸、材質
10啟程手指輕推了小船一下,準備出發 !
小船啟程,航向未知的山河風景裡去,未來正在遠方,但時間還沒有到,一切才剛開始,塌塌米上那隻小手,是動力也是心的方向。
仿麻油畫底版、玉扣紙、彩墨
18*78公分
(組合式作品)
11踏青踩踩看吧…真想去裡頭探險啊 ! 雖是枯山水,卻也是心中的真山水,我願如稚子,充滿好奇心,幼兒的雙腳,準備踏入這一片白沙立石山水間,想像一下這腳下的世界,是假的卻也是真的,真不離幻,有無共存、色空一體。砂紙、彩墨、壓克力輔助劑
23*28公分*3張
(組合式作品)

借景系列—借景是中國園林常使用的造景技術,製造不同的視覺角度以及觀景方式,將景緻納入園中,也由此借景手法而進行創作,如: 「俯仰之間」,即是運用「俯借、仰借」的方式,視角的不同,那麼景觀也跟著改變;又如 : 「四季」,採用了「應時借」的手法,將一年四季的景色,重新複製於同一處庭園之中,此種手法常被中國、日本的庭園所採用,運用自然界的色彩,營造了四種不同景色的風景圖畫。又或者如 : 「彼岸」,運用借景中的「對景」手法,兩景相對,遙遙相望,互成景緻以相對。

編號作品名稱說明 尺寸、材質
12俯仰之間「借景手法-俯借、仰借」,在空中,當我低頭下探,一沙一世界;當我抬頭仰望,那些沙就像撒落的光芒,同樣是樹,因為看的角度不同,就展現了不同的樣貌,而人…….大概也
是如此吧!
仿麻油畫布拓宣紙、彩墨、壓克力
40*40公分*2件
(兩件為一組)

天光系列

編號作品名稱說明 尺寸、材質
13澗照山水本實像,意境在心間,一叢泉水、一道飛瀑,水面漣漪、湖面波瀾,用抽象與鮮明的色彩,簡化重組,重新詮釋風景的樣貌,以砂紙為底,讓顏料滾動在粗糙的砂紙面上,自己形成該有的組合與排列,不刻意的雕琢,自然而然,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。複合媒材
長28*寬23公分(一組兩件作品)
14水鄉墨汁流動,隨機分割出來的墨線,框架出空間,點線面構築的概念,常出現在我的創作中,簡化風景,重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,打破風景具象的思維,重新解構,阡陌之間是天光倒影,噴灑淺青綠色的顏料,代表高處俯瞰時的水田,黑色的線,是稻田的界線,從天空俯瞰成另一種畫面。複合媒材
長28*寬23公分(一組4件作品)
15冰裂對於環境變化有感,冰河崩裂的意象,自然界正在毀壞的痕跡,白色空間被敲毀,彷彿黝黑的洞,由黑與白產生的空間,視覺可以反轉,黑中見白,白中窺探黑色的洞穴,白色顏料塗刷出來的是冰,留下的黑是深不見底的洞,由自然界的感受轉移到視覺性的影像,冰冷、破裂,回不去的自然規律。複合媒材
長28*寬23公分(一組三件作品)
18層層山痕鄉間山林創作題材,與我的童年記憶有很大的關係,從印象中搜尋出來的形狀,轉化成色塊,記憶中的山是陽光下黃澄澄的形狀,溫柔的、璀璨的,並不尖銳,稻田的泥土是黑的,低調的、溫暖的、守護的,這些印象在使用工具創作時,不自覺的組成我心中的山水田園,層層的山與田埂,一筆筆都是溫暖記憶。複合媒材
長28*寬23公分(一組四件)

光陰系列

編號作品名稱說明 尺寸、材質
16時間的耙痕 每日我們為了生活忙忙碌碌,輾轉反側,來回行走、刮磨、跑跳,在工作與生活的領域中,逐漸打磨出了地面的痕跡。彷彿時間的耙子,刻畫出了人生的軌跡,我們的寶貴光陰啊!都在這些鞋痕、地面的摩擦痕裡了,我們的青春,也在這些時間的痕跡中,一點一滴,留下了紀錄。複合媒材
長28*寬23公分
17生命與時間從出生到死亡,一個生命體循環,彷若一束微光,像星球誕生,從渺小遙遠的一點,慢慢地凝聚、茁壯,綻放成生命的花,壯年的我們,如同畫中的金色花朵,然它是我用金粉敷上的,隨時可能凋零墜落,慢慢的生命走向衰落,接近終點,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,就在顏料的點、滴間,流淌消逝,務必珍惜,時間軸上每個綻放的生命與軌跡,彌足珍貴啊!複合媒材
高23*寬28公分